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审计风采 > 文章详情

由方言而得名的“课哪大人“

发布时间:2019-12-06 15:36 查阅次数:1078 来源:陕州区 作者:王岩

       声明:题目中的这个称呼不含任何歧视成分。我也希望读者读了此文之后跟我一样,心中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充满敬意。

    第一次听到“课哪大人”这个称呼,是从一个外来者口中。这个称谓不是指哪一个民族,而是外来者对本地人的一句戏称。三门峡本地人的发音很特别:“你去哪儿”是“你课哪大(或者你气哪大)”,“你什么时候回来”是“你多乎回”,“昨天下午”是“耶晃晌”,“什么”是“所”,“街”是“该”,“一起走”是“厮跟着”……诸如此类。这些用同音字标注出来的读音没有多少意义,而且,这些话写出来远没有说出来有趣。外来者觉得有意思,便戏称当地人为“课哪大人”。

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是一个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修筑而兴起的城市。我所说的赋予本土人这样一个略带调侃意味的雅号的外来者,是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者,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随着他们的加入,三门峡,这个地处河南西部山区的城市,一改中原人的原色、统一、四平八稳,变得更加包容、和谐而富有生机。

修筑黄河大坝工程的大多是部属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员工来自全国各地。那时,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或携家带口,或只身一人,来到这个满目荒凉的地方,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这些人里,以上海人和东北人居多。外来者像清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了别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区别于本土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口音。外来者多讲普通话:东北普通话,上海普通话,以及其他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普通话有讲得好的,也有特别别扭的。但无论他们的普通话如何蹩脚,却自认为还是好过当地的土语。

除了对本土人语言的调侃,瞧不起也是有的吧。所以这个称呼并不是流传很广。笔者倒觉得没什么不好的。所谓方言,就是在一个圈子里流行的语言。每一个圈子都会觉得自己的语言最顺耳,别的圈子里的语言比较怪。谁的优越感更强,主要看谁的圈子更大更强。语言就是个习惯问题,原没有优劣之分。更何况时间久了,这称呼就成了一个身份的标签,跟“中国人”、“河南人”没什么区别了。

三门峡这么一块儿面积不大的地方,语言也不是很统一。有人说“课哪大”,有人则说“气哪大”。市区西部的语言与南部相比又略有不同。他们说“把娃儿卧(放)床上”、“盖屁(被)子”,他们说“这小衫(上衣)是柳色(绿色)的”……你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小个地方居然会“十里不同语”。或许是跟地形有关吧。此地多山多塬,可以想见很久以前交通并不是很方便。于是,靠近南阳的就多了些南阳口音,和洛阳接壤的自然和洛阳口音有几分相像。有趣是有趣,交流的障碍也显而易见。不止外来者听不懂,早三十年,因为不强制老师讲普通话,难倒学生的事也不少。常听人讲,上课时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话,门门功课不及格。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以为“厮跟”两个字和本意最为贴合。你可以试一下,普通话用多少个字能诠释出“厮跟”这两个字的意境来?还有那个“柳色”,相比绿色,诗意而飘逸,真的妙不可言。

或者是没有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者是无需和外来的朋友朝夕相处 ,或者是不屑模仿外来者说话,总之,很长一段时间里,“课哪大人”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口音。说起来,“课哪大人”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自信,你总是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出笃定与波澜不惊。或者,这和他们祖辈的积淀不无关系。三门峡这地儿,历史上称陕州,古陕州城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也曾是王的封地,周平王时为南虢国所在地。这里的人不擅长夸张的热情与寒暄,他们很平和,甚至略带清冷,但是却很实在,值得人信赖。

“课哪大人”是勤劳的,也是讲究的。即便是三十年前,你随便到哪家去看一看,不管穷还是富,屋里都干净整洁,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被子叠得不比军营的差,炕(其实不只东北地区才烧火炕,陕州这里也烧。这也是让人很惊讶的、值得肯定的生活习惯)扫得平展展没有一丝皱褶。即便是矮墙柴扉,也都认真俨然。“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人凭空就多了些诗意来。

很多年过去了。外来者按部就班上着他们的班,过着没有压力的日子;“课哪大人”则守着他们的家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后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企的铁饭碗被打破,部属企业也有许多工人下了岗,离开原单位,另谋出路。但因为他们技能的单一,想向本行业外渗透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课哪大人”或者求学、应试,走上也许是被动选择的工作岗位,却把那职业做成了事业;或者成了城市的自由职业者,商贸、地产、建筑、服务……各行各业都干得风生水起。改变不止这些,在这个城市里,普通话普及率相当高,越来越多的“课哪大人”开始说普通话。这里长大的孩子,从口音上已经无法区分出是本土人还是外来者的后代。这固然和普通话的推广有关系,和外来者所营造的大环境分不开,也和“课哪大人”的开放心态有关。由于语言的趋同能够和外界更加顺畅的沟通,“课哪大人”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信。

“课哪大人”固本务实,却不墨守成规;“课哪大人”似乎从不考虑“课哪大”,却始终知道要“课哪大”。曾经,他们为了大坝建设,倾城迁出,放弃城市人的身份,放弃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到周边不熟悉的农村安家落户。这是一方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牺牲的人,有着务实的秉性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就像那座大坝下面那块立于湍急的河流之是却千百年不倒的中流砥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