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审计风采 > 文章详情

“尺”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7-19 00:00 查阅次数:1057
关于“尺”度的思考  
三门峡市审计局 刘树军
小时读书时,看到古人身长8尺,换算成公尺近2.6米多呢!如《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八尺”,关羽竟高达“九尺”!禁不住惊呀,怎么那样高!请教老师,说那是作者的夸张写法,也有人说古代的“尺”小。学数学时,1米=3尺,1公里=2华里,又感慨我们先人的聪明,与欧洲相距万里,怎么有这么准确的换算关系,没有小数。学历史时,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肯定是以秦国的标准统一的,那秦国的长度标准,又是怎样来的呢?等等疑问,萦绕脑际,不得其解。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这说明,中国最早的长度单位,是以禹的身高作为标准的。不仅中国,恐怕世界各个民族,最早的长度单位都是这样来的。不然,英里,华里,虽有差别,但不大。以身高作为长度单位,人不能躺到那里丈量,身高就转化为步,正常的人两小步即一步等同于身高。 
 从秦小篆、汉隶魏碑、当今楷书“尺”字的写法来看,都是一个人在用脚走路。身高转化为步,步转化为脚即足的长度,是中国之尺的来源。根据现代科学家推算,男孩13岁时,身高与脚长的比例为7:1,成人为为6:1。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一步七尺,还是一步六尺的“分法”原因所在。在这儿,步的长度,几乎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尺的长度。自隋唐以来,一步五尺的“分法”未再改变。至于为什么改为五分法,可能与隋唐初年,崇尚道教有关,道教讲究阴阳五行;也可能与人一手五指、一脚五趾有关。
      《中国度量衡史》记载,秦汉的一尺为27.65厘米,后汉魏晋时期,一尺界乎于23、24厘米之间,唐尺为31.1厘米,宋尺为30.72厘米,一清尺大约是32厘米。为什么,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呢,与田亩的农业税有关系,就是为了隐瞒和少缴租税。因为一步等同于身高的根本问题,亘古未变。据此推断,清朝男人的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左右,刘备身高172.8厘米,张飞身高184.32厘米,关羽则高达207.36厘米,而当今姚明身高226厘米,要比关羽高出20厘米呢!说明古书记载的可信性。 
      从英尺的由来也可以证实。英尺[foot,缩写为ft.等于12英寸,0.3048米],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脚”。实际上,一英尺就是一个成年男子一只脚的长度。由于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在使用时有必要规定一个标准的脚长。到了16世纪,德国人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此事。他们在一个礼拜日,让从教堂里走出来的16个男子站在一起,然后将其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个平均的脚长。我们现在使用的英尺就这样诞生了。 
      至于一英尺等于12英寸,从我们国家“寸”的由来可以得到解释。中国古代将中指中节的长度定义为“寸”,直到现在,中医还在沿用“寸、关、尺”这个说法。因为,人手上除拇指外有12个关节,一英尺就等于12英寸。而中国,则一尺等于10寸,因为中指中节最长,12个关节加起来的长度,大约等于10个中指中节。这从我国现今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最早长度标尺“商尺”,可以证明。这把骨尺由兽骨磨成,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10个单位。
      今日之市尺,约等于33.3333厘米,则是1928年南京政府为了与西方通用的长度单位相衔接,人为约定“一米三尺”,才损益折算而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