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理论探讨 > 文章详情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6 14:41 查阅次数:0 来源:卢氏县审计局 作者:张艳玲

【摘 要】本文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难点以及后期可采取的措施、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发展起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最初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变为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生改善等范畴。审计工作从以看账簿、查凭证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为领导者反馈执行者施政的效果,更全面的反映领导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同时,体现和验证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实施成效。施政者对某一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的能实时显现,有的需要通过较长时期的沉淀才能被检验,审计人员在对领导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时间性,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过于主观,要审慎和辩证的作出评价。针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规问题和疑难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及重点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最初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逐步调整为领导干部任中审计为主,不仅是审计工作方向的一大重要调整,也更贴近实际,为组织、人事等部门提供参考,更好地为领导服务,同时,可对正在进行的重大经济事项或措施实时监测,“治已病防未病”,做好提醒、预警工作,发挥审计监督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看乡镇党委、政府接受、转发、下达文件的收发文登记簿和党委、政府班子会议纪要及职工会议纪要,了解乡镇领导干部接收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将接收到的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有效执行。乡镇领导干部通过会议记录或下达文件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工作分工或安排,确定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后期对工作实施情况按照下达的方案、办法进行目标考核。审计重点关注下达的方案、办法等是否与上级方针政策相一致,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设定具体考核指标,是否设有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在审计中要摒弃以文件落实文件,关注制定的方案和办法等实操性不强,制定的责任目标过高或过低不切合实际,以及上级要求执行或完成的任务未实施或未完成等情况。同时,制定的涉及本地区经济工作、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在任职期间的实施效果也要进行相应的量化评价,以介定领导干部履职成效。

(二)深入了解本地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预算安排和重大调整等情况,对任期内各年度综合财力、财力构成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提炼增长项,了解薄弱项,并分析各年度收支情况及增减变化原因。查看乡镇领导干部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效果是否显著,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带动性和引领力。对涉及增加税收收入的主导产业发展是否制定长期规划,在进行重大项目申报和资金申请时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优先对主导产业项目实施资金倾斜和安排,提升资金投向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保运转、保民生方面是否存在部门外欠办公、交通等费用,是否存在大量外聘人员,是否存在实施的民生项目不是群众迫切需求的“面子工程”等问题,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加强对资金使用绩效的关注,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三)摸清乡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用途和风险管控等情况。首先应先到财政部门了解乡镇借款总额、借款类型、借款用途、借款期限、借款余额,理清借款总情况和总投向,对借款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其次,要求乡镇政府提供银行出具的有无为企业、个人等提供担保、贷款相关资信证明,查看是否存在违规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或贷款的现象,如有担保、贷款情况应及时进行风险划分,防止存在隐性的政府信用危机。再次,核对乡镇政府账面借款明细,是否存在提供担保或借款漏记现象,是否存在账面借款与实际借款、担保不符现象,并查明不符原因,确保借款或担保事项不遗漏,完整真实的反映外欠账务。最后,要合理评估乡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借规模,评定债务风险等级,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进行科学预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点问题,部分已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模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方面审计工作人员比较难以把握和介定,例如:上级制定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的可行性和实操性责任由谁来承担;执行效果具有长期性和延展性,如何进行合理的评定;不同审计对象在“三重一大制度”执行的边界如何确定等等,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一个标准体系或参数进行判定和把握,进行评价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伸缩度,从而可能形成不同的审计结论,不仅对乡镇领导干部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一)乡镇领导干部在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方面,上级制定的决策部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但是有的决策部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地域性。例如:各地实施的户厕改造项目目的是解决群众生活不便,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但在执行中有的地方过度解读,不结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花了钱群众还不满意,使国家的惠民政策变成了“鸡肋”。上级下达户厕改造资金和任务时,没有进行初期的群众宣传和调研,没有了解群众真实意愿和当地生活习惯、气候等,造成投资建成的农村户厕不实用、不能用,例如:有的地方冬季气温偏低,采购的抽水马桶因水管结冰不能用;有的地方在建设新厕时需拆除旧厕,新厕面积统一为几平方,人口多的家庭使用厕所还要再另外搭建;有的农户在新厕建成后为了减少冲水量将厕所上锁,应急或临时使用时再打开……。这要求乡镇政府领导干部在安排、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化,应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村民诉求,合理规划,选择多种方式满足不同群体村民的需求,使国家的惠民政策实现最优化、最大化。

(二)界定乡镇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方面,因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某一任领导实现或造成的,在责任认定时,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或破坏作用的认定要充分考虑承前启后功效和前因后果关系,不能“一锤定音”,不能割裂来看,应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和地形地貌,合理、客观的进行评定。有的环保污染事项可能是以前十几年前的盲目开采、过度消费造成的后遗症,在特定的阶段形成的不良后果不能按照现在的标准进行责任划分,例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进行的大规模矿山开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当时是肯定成绩的,但放到现在看则是给予否定,并坚决制止的。有的重大项目投资产生的效果在当时可能没有重大成效,但是通过后任的持续推进和完善,效果会逐年显现,例如:中药材的种植等产业项目,因周期长,见效慢,可能在三五年后才能挂果、大面积实现增产增收,在审计评价时如何进行效益评估,给审计工作者提出了难题。

(三)提升对涉及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大额资金运作事项的“三重一大”政策执行情况责任判定。乡镇领导干部在执行“三重一大”政策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认为只要是和花钱有关的事项设定一个限额就行了,这个限额有的是1000元以上的开支由哪个领导签批,2000元以上的开支由哪个领导签批等等,简单将所有事项都纳入“三重一大”的范筹,而忽视了对重大预算管理事项、重大项目采购决策、重大基本建设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决策、重大资产处置决策等具体事项的研究和讨论,大额资金运作使用也只是“一言堂”式的流于形式,且有的乡镇领导在支出上设定的限额过高,造成应监督的事项因不达限额被忽略,有的支出设定限额过低,领导审批存在泛滥的现象,没有真正的实现对“三重一大”事项精准、科学的防范和监督,无法起到抵制个人主义演变成集体决策的现实状况。

(四)乡镇领导干部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方面,因会计制度改革和不断完善,开支票据正规化后,支出的真实率大大降低,各项违规违纪问题更具有隐蔽性和多样化。采用常规的方法、手段很难发现问题线索,同时,审计手段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仅仅依靠经验或者问询等方式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筛查发现疑点的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利用,但是精通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的人员不懂会计,懂会计的不懂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少,不能将会计人员的想法、思路和数据处理人员的工作实现很好的融合,造成分析出来的数据与实际需求不一致或无效,数据使用率不高。这些都向我们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怎样将好的审计思路和方法运用到计算机数据分析中,在数据分析中针对每次的分析结果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分析的结果实现设定的审计要求和目标,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后期可采取的措施、方法

(一)审计评价要考虑多重因素影响,科学审慎的进行评定。

审计评价工作是对乡镇领导干部某一阶段工作的认定,是审计部门向组织等上级领导者提供审计角度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审计评价既要客观、公正,又要为领导者提供用人建议和导向,对某位领导干部的评价不能仅看到成果未提出不足,又不能只看到违规违纪问题而忽略成绩,要“一分为二”的看,要抓主要矛盾,揭露风险和隐患,使被审计者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一是对于违反国家法纪法规的问题要按规定进行处理,法不容情,但用法要适度,要考虑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是否由其本人授意或主导,要合理区分责任。二是要合理划分责任范畴,将与领导日常决策关联性不大的基础性问题,按要求做好完善和后期整改,防止屡查屡犯,失去审计监督的目的和功效。三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查清前因后果,了解发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后果的危害程度等等,科学研判后进行审计评价,确保审计评价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二)提升专业人才的工作融合水平,扩展问题的思维导向。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介于以前的审计样本主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录用的审计从业人员主要是会计专业人才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大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一是提高全体审计工作者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计算机能力和水平,促进计算机技术使用常规化和普及性。二是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覆盖面,在做好现有人员培训和提升的基础上,吸纳更多年轻的计算机能手加入审计队伍,做到人才有续接力。三是加强计算机技术人员与会计专业人员的沟通,通过协同作业,科学、精准的设计目标模型,不断扩展审计思路,扩大审计范围,拓宽审计视野,实现上下贯通、纵横结合的审计模式创新和改革。

(三)摒弃简单机械的执行上级政策,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下级部门在执行上级的政策、决策时只是被动的执行,执行效果好不好,执行是否达到上级的初衷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对政策的理解来进行评定。审计人员要将所见、所看、所思结合群众的意愿、基层领导干部的感受和想法更加理性的反馈给上级领导层。一是针对实际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情况,客观、公正、真实的发表意见和看法,为领导层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向上级反映结论性表述时既要反映问题又要反映好的作法和措施,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更要发挥审计预警功能。三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如何做,而不是单纯、机械的执行,因地施策、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更好发挥资金的公共服务职能。

[1]胡泽君.中国国家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9.

[2]尹平,郑石桥.政府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