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理论探讨 > 文章详情

浅析财政“三保”审计

发布时间:2024-12-18 10:15 来源:卢氏县审计局 作者:

        一、引言

“三保”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政权稳定和国家各项民生政策落实,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将“三保”作为“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把“三保”审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做好“三保”工作,关乎社会稳定、民生福祉与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有助于各地防范化解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财政运行风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随着经济形势与财政收支格局的变化,加强财政“三保”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监督财政资金运行、防范财政风险的关键工作。深入研究财政“三保”审计理论,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审计框架,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财政“三保”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社会稳定

保基本民生涉及民政、教育、养老、医疗等众多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民生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与合理使用,能有效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例如,在民生资金审计中,监督困难群众救助资金、低保、特殊儿童资金发放、使用精准到位,对维护困难群众、特殊弱势群体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障政府职能运转

保工资涉及在职职工、离退休公职人员能够按时获取劳动报酬与待遇,维持其工作与生活积极性,为政府部门正常开展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提供人力支持。

保运转则旨在保障政府、机关单位日常办公经费的合理安排,使行政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三、财政“三保”审计重点与方法

(一)审计重点

1.预算安排合理性。全面摸清“三保”需求底数,审查财政是否足额安排“三保”支出,是否坚持“三保”支出优先,是否存在随意调整或压减“三保”支出,是否符合当地实际需求与政策标准。例如,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拨付的审计中,检查财政部门年初预算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及其他政策要求足额保障义务教育经费。

2.资金分配与拨付关注“三保”资金在不同部门、项目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科学,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准确,有无截留、挪用现象,是否将非“三保”指标标注“三保”标识提前支出等问题。例如,社保资金拨付的审计中,检查是否存在延迟拨付导致参保人员权益受损情况;保工资审计中,通过对财政发放工资、社保缴纳情况进行核实,关注是否存在欠发工资、欠缴社保费等问题。

3.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关注民生类工程项目,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核查是否存在损失浪费、闲置、低效使用等问题。

(二)审计方法

1.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财政收支数据、“三保”支出预算安排表、“三保”标识明细表等进行分析比对,筛选出不一致或异常数据与潜在风险点。例如,通过比对“三保”支出预算安排表与“三保”标识明细表,发现同一标识预算安排金额、支付金额的不一致及用途的不一致等问题。

2.实地调查

深入单位、项目现场,实地查看“三保”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到学校、医院等实地了解教育医疗资源配备与资金使用实际效果,与工作人员、受益群众交流获取一手信息,核实资金用途及使用效果等。

3.部门协同

加强审计机关与财政、人社、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享信息资源,形成审计合力。例如,与民政部门联合核查低保资金发放准确性,与财政部门共同审查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

四、财政“三保”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1.数据量大且分散

三保”资金数据来源广泛,“三保”保障清单内容较多,涉及行业、部门较多,工作量大,数据格式与统计口径不一,且存在部分行业部门数据不共享问题,增加了审计数据收集与整合的难度。

2.政策、标准变动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三保”相关政策不断调整优化,且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一些保障标准变化较快,相关政策变化也较大,增加了审计判断的复杂性。

(二)应对策略

1.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

做好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采集对接工作,统一数据格式与口径,运用大数据分析,提高审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效率。

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加强“三保”政策法规与审计技术方法的培训,采用以学促考、以学促研等方法鼓励审计人员自主学习与研究,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应对政策变化的能力。(撰稿人:王马丽    审核人:陈李明)

下一篇: 审计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