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政风行风 > 文章详情

梳理国家审计的本质助力审计梦想

发布时间:2023-08-21 17:36 查阅次数:0 来源:企业二科 作者:

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追寻审计规律,再识国家审计的本质、文化与梦想

如同人类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往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的永恒求索一样,审计人对求解“审计是什么?审计来自哪里?审计要往哪里去?”也同样有着不懈的追求。从哲学角度,命题涉及“审计的本质、历史、未来”;从人文角度,命题关乎审计的文化和梦想。

二、中国审计贯穿于整个华夏文明,审计历史积淀深重,审计文化传承久远

中国审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程曲折、沧海桑田。从夏商西周时期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五代十国的早期成熟、元明清时期的衰落、民国时期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转变、改革开放后现代审计的开端,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形成,尽管朝代变化政权更迭,甚至于“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教育家杨时展教授语,编者注),中国国家审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完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审计史,孕育和滋养了底蕴丰厚的中国审计文化。

  我国自1983年组建国家审计署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和审计文化,可以这样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孕育和创造了中国审计的历史、文化和模式,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如李金华主编的《中国审计史》、刘家义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编写的《中国审计体系研究》等重要著作,都是对审计规律有中国特色认识的重要成果。

三、认识审计规律,首先是认识审计本质。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审计本质,才能客观认识审计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受认识影响。这就是历史伟人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的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于审计而言,这种规律可通过审计实践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审计基础理论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审计技术应用问题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对审计本质的认识。

五、审计因文化而强大

审计文化是审计的灵魂,也是种子,在历史土壤里总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从夏禹“会稽山”斩杀防风氏的惩前毖后、春秋管仲“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到东汉审计官刘洪发明的古代计算机——算盘,再到当代刮起的“审计风暴”,都是审计文化结出的璀璨果实。当代审计建立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了“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坚持原则、肯说真话、甘于奉献”的审计形象,形成了“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作为国家审计人,我们以专业为本,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审计文化;我们积极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锤炼专业技能,提升沟通水平,专业问政,专业辅政。

六、审计人因梦想而执着,梦想因坚持而实现

人们常说,做人要有梦想,否则形同光阴虚度。我想说,审计人更要有梦想。梦想关乎立志,而志当存高远。不论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是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都因梦想而立宏志,因志存高远而成伟大。作为国家审计人,当有家国情怀、赤子之心,立雄心大志,筑伟大梦想,脚踏实地干事业,志存高远谋前程。

审计人既要有“胸怀全局,敢于担当”的气魄,也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的意志;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精神,也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担当胆识;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也要有为国家审计事业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