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门峡市审计局 > 理论探讨 > 文章详情

跟踪审计是重点,引进大数据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2-08-22 16:26 来源:卢氏县 作者:杨洁

跟踪审计是重点,引进大数据是关键

----对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的思考

卢氏县审计局  杨洁

 

【关键词】扶贫项目、资金审计、大数据

【内容摘要】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是一项民心所向,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扶贫专项资金作为重要的民生资金和减贫脱困的“助推剂”,规模大、涉及面广,如何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正确、合理、高效使用,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作为审计监督部门,项目资金全程跟踪审计是重点,引入大数据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关键,通过多部门联动、数据对接共享,更加准确完成数据取证、疑点查处,并实现深度挖掘,从而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规范、合理使用。

脱贫攻坚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让数千万人口脱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扶贫专项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解渴钱”和“输血钱”。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必须管好用好。作为审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跟踪审计,对扶贫项目实施精准性、真实性、规范性的全方位跟踪审计,确保用尽可能低的扶贫成本、尽可能快的扶贫速度和优良的扶贫质量推进扶贫项目精准实施。

扶贫专项资金作为重要的民生资金和减贫脱困的重要“助推剂”,由于资金规模大、范围广,涉及千千万万的贫困群众,单靠传统的局部现场审计根本无法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要想达到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依托多年来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和积累的日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树立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审计意识,实现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项目资金跟踪审计。

一、持续跟进项目资金审计,确保精准扶贫提质增效

对于扶贫资金而言,要“一分钱当两分花”,让每一笔资金都能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作为审计机关要自觉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深刻认识扶贫项目持续跟进审计的重要性和重点所在。

(一)扶贫项目持续跟进审计的重要性

对于涉及精准扶贫的民生项目,诸如乡村公路、环境整治、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危房改造、卫生医疗等涉贫涉村涉农项目,审计部门应在项目实施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及时关注,动态跟踪,做到扶贫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及时跟进到哪里。对于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要审深审透,及时揭示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问题,一旦发现相关人员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移交给相关部门查处。同时,应加强对扶贫项目立项、管理、运行的审计分析和情况反馈,提出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建议,及时揭露和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项目有效发挥作用。

强化扶贫项目全过程实时跟进审计,保证扶贫开发项目提质增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对一般性问题及时指出,要求即知即改;对重要问题正式书面告知,要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落实,力求做到扶贫项目审计结束,查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正确把握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扶贫资金投入使用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发现扶贫不够精准、有碍脱贫攻坚的情况,应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扶贫项目精准和扶贫政策精准,进而为扶贫项目装上“安全锁”和“防盗门”。

(二)扶贫项目持续跟进是审计重点所在

对扶贫项目持续跟踪审计的重点,应紧紧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精准”要求。持续关注扶贫项目政策措施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密切关注项目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揭示和反映阻碍政策措施落实、制约资金整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完善制度机制。

对扶贫资金审计的重点要看是不是按照中央有关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的要求使用资金,是不是按照规范程序调整资金用途,是不是把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开发上。要将绩效理念贯穿扶贫审计始终,循着资金流向,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引入大数据助力扶贫项目审计是关键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引入大数据助力扶贫项目资金审计,以大数据贯穿识别、决策、匹配、帮扶、管控、服务、退出的精准扶贫全过程。在项目跟进审计时结合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将传统审计方式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紧密结合,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会大大地提高了发现问题的效率和精准性。

(一)大数据助推扶贫审计,需加大与多部门端口对接

财政扶贫资金从使用方向来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等;从资金使用范围来说包括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培训扶贫、金融扶贫等多项政策;从涉及的部门来说包括财政、扶贫、发改、住建、教育等。要实现大数据助推扶贫审计,就需加大与财政、社保、人社、编制、公安、工商、车辆、住房、公积金等部门进行端口对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在线审计系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做为审计机关应依托多年来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和积累的日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在充分全面了解财政扶贫资金的各类用途、政策、项目等内容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全覆盖,持续以大数据审计技术为引领,以精准、高效为目标,以财政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结合,关联比对外部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为理念,完善数据分析平台,积极进行数据端口对接,详细了解所涉及部门相关的数据情况并予以采集,为开展数据多维分析、实现精准打击,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依托大数据,完成审计取证、疑点查找

项目扶贫资金需跟踪审计越来越多,延伸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取证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我认为,作为审计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到多部门采集并分类整理好相关基础数据,导入AO系统,以便按要求进行比对,如扶贫办的建档立卡信息、车管所车辆登记信息、房管处的房屋登记信息等等;二是做好比对分析,建立“数据分析先行”的审计新格局,在每个审计项目中,以财政数据为基础,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三是与财政、人社、工商、公安、车辆等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比对,从而确定重点关注事项,锁定重点核查目标;四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作用,对审计项目中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找准审计疑点;五是经过审计分析充分论证讨论,得出分析模型筛选出新疑点。只有坚持以依托基础庞大的、以电子化为表现形态的大数据为引领、弯道取直,后发超越、积极探索用数据甄别、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方式,才能突出精准性、体现有效性、打造示范性。

(三)依托大数据,实现项目审计的深度挖掘

大数据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对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比对等各个环节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核实,正是有了大数据分析的支持,以多级数据、部门之间数据分析为平台,从而实现利用大数据摸清资金"最后一公里"走向,这样审计人员犹如多了一双透视眼,可以快速锁定疑点,并追询疑点、定向排查、查实查透,实现项目审计深度挖掘。例如在基础设施项目、异地搬迁资金专项审计中,横向通过项目概况、补助资金、补助总数、税收缴纳情况的数据分析;纵向利用县财政之间的联动分析、末端跟踪等,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隐性的、背后的真实问题。依托大数据,实现项目审计的深度挖掘,是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绩效,增加财政收入,强化追责问责力度的关键所在。

精准扶贫是一项民心所向,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作为审计人,我们应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构建大数据审计,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的需要,更是提升审计监督范围和力度的需要,审计机关需积极应对,主动对接,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发挥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大数据思维引领扶贫资金审计,实现精准扶贫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切实发挥审计的能动作用。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攻,通过精准审计,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火墙”,促进扶贫资金投入的一分一厘都用到实处,真正为脱贫攻坚大战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基于数据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荆霞 张金城 黄作明《中国管理信息化》 第14卷第17期

2.《实施意见提出了大数据审计工作新模式》杨国为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