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有余庆
我家乡附近,姓王的特别多,母亲就姓王。小时,经常听到和见到叫王荫槐、王庭槐、王栋槐的;也见到很多王氏家族门楣上镌刻有“三槐世第”、“三槐遗风”的。为什么这么多以槐树作为名字的?为什么叫三槐?不甚了了。后来,读了宋苏轼的《三槐堂铭》,看了王旦与寇准的故事,才明白三槐堂的渊源和寓意的。
大宋立国之初,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祐,才气横溢,仗义执言,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天下人多希望他能升任宰相,却始终没得到重用。晚年,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为什么不种植別的树、而选择了槐树?原来,古代槐树象征着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槐棘”,指的是公卿大夫的官位;“槐铉”与“槐鼎”,也是三公住所的比喻。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阶中品秩最高的。先秦两汉是司空、司徒、司马;宋朝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比如三国演义中说到袁绍,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就是4代中有5个人做到三公官职的。
王祐的3个儿子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18年,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称为“太平良相”。
王旦,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进太保。王旦胸襟博大,气宇非凡,与其同朝为官的寇准,也是真宗信任的一位重臣。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不合诏令格式,寇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可逮到报复的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
寇准因王旦位居自己之上,便在真宗面前公开指责王旦。有一天。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却总是说你的不是。”王旦说:“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我做宰相多年,处理政务上的失误一定不少。寇准对皇上没有什么隐瞒,更加显得他的忠诚。这是我之所以器重他的原因。”皇帝更加觉得王旦贤明,说道:“宰相肚里可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的宰相啊!”
寇准生性耿直,争强好胜,多次被贬官。寇准被贬后,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向皇上推荐自己出任节度使。王旦十分震惊,说:“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求得?”寇准遗憾地告退了。后来,寇准还是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他以为是皇上提拔,入朝拜谢皇恩,眼含泪水: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真宗把真相告诉寇准,说:“你能当上节度使,都是王旦推荐你的。”寇准从愣神中惊醒,深感愧对王旦。
王旦病重之际,真宗忧郁地问:“将来朕该把天下大事托付给谁啊?”王旦郑重地说:“莫若寇准。”王旦病逝,真宗果然启用寇准为相。后辽军深入宋境,势如破竹,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最后依靠寇准的智慧和勇气,车驾渡河,激励士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从此,契丹与宋交好百年之久。寇准封莱国公,称寇莱公,有很多戏曲是演绎寇准的,像河南原洛阳地区曲剧团演出的、排成电影的《背靴访帅》,就是其中之一。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为己任,清廉忠正,德量恢弘,但他却经常称赞别人忠正,他不置田宅家产,不留财产给子孙。我们现在看有关宋朝的戏曲,如《秦香莲》、《杨家将》之类的,都有个王延龄丞相的,翻遍了宋史,没有这个人。从时间上猜想,延龄丞相就是王旦的。
王旦有3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均品学兼优,但为了避嫌,兄弟俩一直未能晋升。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官至工部尚书,谥号懿敏公。
王素的儿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老师苏轼撰写了《三槐堂铭》,以此勉励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出了王素、王质、王端3个进士,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宋朝300多年的历史上,王旦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给其专门立传者11人。
再读《三槐堂铭》:“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苏东坡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信做官有德,厚恩施于他人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显达。
于是,想到10多年前,读资治通鉴时,也有个故事,可惜名字给忘记了。汉朝有个人,家里盖门楼,他说“把我家的门楼建高大些,便于车马的出入!”工匠窃笑,他说:“我家世代行善,后代能不发达吗?”言未既,接其孩子出仕的皇家车马就到了门前。
孩子出生后,我一直在想,今后若有院落,也东施效颦,在院里种上三棵槐树,以激励子孙。想我家,远的不知,就我知道和听说的上几辈人,也都是积德行善之人,持“左券”多年,还不该交付吗!无意间,读到韩济中的《咏韩氏祖宅古槐》中:“心里只须存一德,门前不必植三槐”,又觉得自己太重于形式了。是的,只要积德行善、诗书传家、敦亲睦友、成人之美,还要为后代的生计和出路筹划吗?